« 隆冬钓鲫贵在“活”白天水库钓鲤鱼必杀饵 »

从“台钓”到悬坠钓法———读朱家明新着《悬坠钓一点通》 - 喜


  《钓鱼》杂志有28位技术顾问,说集中了中国钓鱼精英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其中有两位出了光碟,程宁和丛杰。有几位写过文章,如王永贵、何蔚蓝、化绍新、邓刚、徐银舟、朱家明、刘树森等,但出书的只有一位———朱家明。不过,现在看来已不新鲜了,那是1998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台湾钓法奥秘》。
  从1989年算起,“台钓”进入大陆已17年了。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17年来不仅东峻弟子,就是老鬼、海狮培训出来的学员早已离经叛道,把东峻版的“台钓”升级了不知几个版本,所以现在不称“台钓”,叫悬坠钓法了。
  把朱家明、王长工编着的这本《悬坠一点通》(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同旧着作一番比较,可以看出,本书集中了朱家明6年来运用“台钓”技术,在池钓、河钓、放养浜和湖泊水库钓鱼的新经验;是面对垂钓环境的改变,在不同水情、鱼情中把“台钓”一步步提升为悬坠钓的修行记录;是看准了时髦钓法,又不冷落通俗钓鱼的一种平衡,以少说空话、长话短说为特色,把“秘诀”水分挤得很干的快餐式读本。
  虽然同前一本书一样,编的辙印和着的痕迹差异很大,有些词句读起来还有点拗口,但若前言不搭后语,读者就没法操作了。例如“七星漂悬坠钓”在前一本书里近似于瞎编,“……调漂时用3粒鸡毛茎装好空钩,上钩悬浮在水中,下钩擦底。装好双饵后,一钩挂蚯蚓,一钩挂面食,上钩悬浮在水中,下钩擦底,饵装好后,投入钓点,七星漂的位置是:水下4粒鸡毛茎,立于水中,水面横卧3粒鸡毛茎。”我不信,一个钓了几十年鱼的人会揭出这样的奥秘! 未装饵是上钩悬浮在水中,下钩擦底,装了饵,怎么水面上还会有3颗浮子?注意到这个问题了,所以“一点通”改成了“把七星浮子增加至30段鹅毛梗段,以增加钓组的浮力”,“钓组的最下端是长子线双钩、可调配重之悬坠及限位太空豆,上端是几十颗鹅毛梗(每颗长约2厘米)星漂组合。”怎么调,怎么钓呢?“空钩悬水调3目”垂钓时“调3目钓3目”“钩饵触底,坠悬着”。七星漂要增加到30颗浮子,坠和钩的重量把2厘米长的浮子压沉了几十颗,这样才有悬坠,靠7颗浮子是不行的。这就是朱家明的实践!
  一人着一人编的书,读起来总是晦涩。如文字叙述是30颗浮子,直观强烈的配图却还是7颗浮子,操作示意图又变成了10颗和12颗,图不达意。
  走出池钓窠臼的“台钓”在自然水域中怎么操作,是本书的精华。
  作为入门书,先介绍钓具、装备,再分述关键要素,如浮标、鱼饵,然后操作技法、要领、技术、技巧、注意事项,大凡钓鱼书都是这一个套路,本书也不例外。但在掌握了“台钓”基本操作方法后的读者已不是“蒙童”了,所以文字要精练,已知的少讲,把认识模糊、容易混淆的说清而又避免高层次读者的挑剔,对作者来说就是要把握好这个度。朱家明注意到了这一点,也很在意这本书的社会效果,例如,《奥秘》用1100字,配图4幅介绍了4种握竿手法,可是配图不够精细,两种不同的握竿法把初学者就搞糊涂了。《一点通》用照片说话,配文330字,一目了然,歧义尽消。钓鱼术语不统一,对应着子线的应该称“母线”,可是在北京等北方地区叫“大线”,湖北叫“主线”,好在大家都明白指的是什么了。但有些术语必须精细,如表示标尖下行程度、速度、力度区别的下挫、下蹭、下扽,朱家明只选择了“下拽”和“顿”,这对于通过本书要把常见鱼讯的区别搞清的人来说,是不够的。
  我相信,读者买这本书都是懂钓鱼、知“台钓”,而在某些环节上还不能顺利打通才掏钱的。如果作者点拨之后还是不通,我想是不能怪读者太笨的,因为从懂到通是有过程的,至于这个过程的长短则因人而异,所以重要的是实践,是多钓鱼,企望着读一本书就能把鱼钓好,钓鱼也就太简单了。其实,《钓鱼》杂志的技术顾问都能够写书,但为什么不写呢?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朱家明是在回避什么,并迁就什么。联系去年以来,《钓鱼》杂志关于浮标浮力、上浮力、剩余浮力的争论,要让一个非物理专业的作者解释钓组运动中的种种现象,要做到不留话柄确实难,所以朱家明不做教书先生,就事论事、点到为止,有意避开那些敏感话题。这是不是就是顾问的顾忌呢?
  从结构和文风上说,《一点通》是比较严谨的,全书七章,虽说不上文字优美,但做到了言近旨远。每章设10~20个小标题,由易而难,涵盖了到目前为止悬坠钓遇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又是那么实在。读者可能因为垂钓环境不同,对某个技术环节的处理有不同见解,但你会因为作者提供的是通用技术,不是强调非如此不可而感到宽慰。
  钓无定法。离开了竞技钓场,朱家明的实践是有地域限制的,然而读者品味的不是“大师”而是悬坠钓法,所以它的阅读方式是出门钓鱼前读读相关章节,归来后再对照一下。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