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谈谈游钓的技巧浅说“寻找鱼层” »

不同方法“调4钓2”


  用悬坠法底钓,在同一钓点都调4钓2,因测水深方法及饵重等不同,两个钩饵在水底的状态也不同。在下钩上挂铅皮测水深定钓目(以下称“下钩法”),水的深度是从下面的钩饵到钓目点的高度,下钓饵一定落底,上钩饵悬空;又因饵重不同,下钩饵的重量或全部压水底(以下称“沉底”)或部分压水底(搁底),或只与水底接触而对水底没有压力(触底),两钩饵呈现“一沉一悬”、“一搁一悬”、“一触一悬”三种状态。用上钩挂铅皮测水深(以下称“上钩法”),水的深度是从上钩饵到钓目点的高度,下钩饵一定沉底;因饵重不同,上钩饵或搁底或触底,两钩饵呈“一沉一触”、“一沉一搁”两种状态。鱼摄食不同状态的各具不同个性的钩饵,其灵钝反应是不一样的。本文对各种状态形成的条件、灵钝表现及原因,谈一谈笔者的粗浅认识与休闲钓的体会。
   为叙述方便,做以下说明和设定:
   1.调4目,是两空钩参与,半水中的调目。
   2.钩重、饵重都用“目”表示。即一个钩或一颗饵在半水中压下标尾的目数。一个钩重设定为1目,两钩上的饵重相等。
   3.子线是不可伸的是柔软的。因此,当它弯曲或松驰时,其两端的连接环与钩之间没有力的相互作用。
   4.盲区。当一颗钩饵在水中的重量就能平衡调目点与钓目点之间那段标尾的承载力时,鱼摄获另一颗钩饵,在以其子线长为半径,以子线与连接环为球心的近于球型水域中向任何方向运动,都不会对钓组产生力的相互作用,这个球型水域称盲区。在盲区中,鱼可能吐钩也可能吞钩更深。
  首先看“下钩法”的三种状态
  一沉一悬 下钩饵沉底、子线松驰;上钩饵悬空子线竖直。平衡钓组向上拉力的任务全由上钩饵承担。一颗饵重3目,不能大也不能小,大了钓目点将上移,变成“钓1.5”或“钓1”了;太小,将不是“一沉一悬”而变成“一搁一悬”了。为什么是3目而不是调钓目之差的2目?这是因为①下钩饵的重量全由水底承接,对于浮标来说,它如同失重;②当调目调4目时挂了两个空钩,那么上钩的饵重除了要有2目平衡调钓目之间2目标尾的承载之外,还要增加失重钩的1目才能使钓目点平衡于2目处。鱼摄入下钩饵上浮,一开始就进入了盲区。若鱼摄取上钩饵上浮,平衡钓组的任务瞬间交给了下钩饵,它也即时进入了盲区。当鱼不吐钩离开盲区后,示标目才会有随鱼而动的或上升或下降的鱼讯。当然,口含钩饵的鱼不可能都上浮,若鱼水平游动,两钩对浮标的影响无多大差别,但上钩饵因为悬空,它就比下钩饵多了个鱼向下摄食引起的标尖下移的标象(悬空钩饵都具有这一优势,下文不再重复)。可见下钩饵是迟钝的,上钩饵有时迟钝有时灵敏。
  一搁一悬对一颗饵重的要求是小于3目而大于1目。上钩饵悬空子线竖直;下钩饵搁底,其重量的一部分与上钩饵合作,共同平衡浮标向上的拉力,剩下部分由水底承担;子线也竖直,只是绷得不如上钩子线紧。
  现以饵重都等于2目为例,对两个钩饵的灵钝表现进行分析。鱼摄入任一钩饵上浮时,标尾也能同步上升1目。这是因为上浮的钩饵处于失重状态,用于钓2目时标尾的向上拉所需的2目饵重和两空钩重却失去了一个钩重,钓组要达到新的平衡,标尾就需丢掉1目的承载力而上升1目。上升1钩重的标象,钓者不能坐失良机,提竿中鱼率较高但常常跑鱼,这是鱼吃钩较浅钩刺鱼不牢所致。若含钩饵的鱼继续上浮就进入了盲区,标尾的表现是在上升了1钩重的基础上静止不动。当含钩鱼离开了盲区,标尖又有了因鱼动而引起的或上或下的位移。这或许就是标尖上升后停顿提竿得鱼或空竿,以及停顿后又有鱼讯提竿能获鱼且吞钩较深的道理所在。
  随着饵团溶散变小,在两饵重都大于1目的情况下,两钩饵的状态还是一搁一悬,钓目点还在2目处,其灵钝反应与上述基本相同,只是鱼含钩饵上浮进入盲区前标尖上升的幅度增大了,是一钩重与一钩上溶散掉的饵重之和,最大幅度接近2目。钓目点上升至接近调目点处,这时提竿的中鱼率和得鱼率都比较高。
  一触一悬这是两颗饵重都等于1目的状态。下钩饵触底,不再对水底有压力,上钩饵悬空,两子线都竖直。鱼摄获任一钩饵上浮,标尾都会减少1目饵重和一个钩重共2目的向下拉力。标尾将随摄入钩饵的鱼上浮而上升,最大幅度为2目,钓目点与调目点重合。之后,钩饵就进入了盲区,可能这就是钓者见标尾缓上升停止调目点以为饵已溶散尽欲抬竿挂饵却意外中鱼的原因之一。
  随着饵团溶散,下钩饵离开水底而悬空,钓目点升高向调目点靠拢,鱼摄入经一钩饵上浮都能使标尖升高。进入盲区前的最大幅度等于1钩重与一残留饵重之和,最高位置在超出调目点近1钩重处。
  以上三种状态在用“下钩法”调5钓3、调8钓4……等只要调目大于钓目的各种“调X钓X”中都存在。
  饵重决定状态,三种状态对应饵重的基本要求是:
  一沉一悬:饵重=调钓目差+1钩重;
  一触一悬:饵重=调钓目差的一半;
  一搁一悬:饵重介于以上两状态饵重之间。
  钓者可通过用大小不同的饵团获得需要的状态。若两钩饵一开始就呈一沉一触状态,它能因饵团溶散逐渐变小而先后呈现一搁一悬,一触一悬等状态。
  一沉一触这是用“上钩法”调4钓2,两颗钩饵在水底的状态,对饵重的要求是等于调钓目差2目与1钩重1目之和共3目,若小了将不能“钓2”变成“钓3”了。下钩饵沉底子线弯曲,上钩饵触底子线竖直,调目点与钓目点之间2目标尾的承载力全由上钩饵所平衡。鱼吸取或口含下钩饵游动时,一开始就在盲区内,只有离开盲区,钩饵才能把盲区外的鱼讯传达。上钩饵则不同,只要鱼嘴的动作引起钩饵上下位移,它都能及时向标尖反映。若鱼含上钩饵上浮,它也要进入盲区,进入时间的长短取决于长子线与短子线的长度差。这是因为,上钩饵上浮,浮标也随之同时上升,这时长子线弯曲的长度变小,当长子线竖直时,下钓饵马上承担起了平衡钓组的全部责任。标尾瞬时静止不动,上钩饵就这样进入了盲区。只有离开这个盲区,标尾能才得到含钩鱼在盲区外活动的信息。看来,适度的子线长度差,能使钓者避开盲区,即在上钩饵进入盲区前准确地抓住鱼含饵游动的第一个鱼讯,2目高足矣。笔者体会是子线长度差等于调钓目差较好。
  上钩饵还能因饵团溶散变小而离开水底逐渐上升成为悬空钩饵,这容易引起鱼摄食该钩饵的兴趣,上钩率较高。
  一搁一沉状态的两钩饵的灵钝反应与“一沉一触”基本相同,只是因饵团较大,上钩饵在水底停留的时间较长,待饵团溶散到一定大小时,其状态就变成“一沉一触”了。
  一般来说,“下钩法”用来钓鲫鱼等较小的鱼,“上钩法”用来钓获鲤鱼等较大的鱼。
   “上钩法”与“下钩法”可以相互变换,方法很简单,只要把“上钩法”固定浮标座的太空豆向下移动长短子线差的高度,就可变成“下钩法”;把“下钩法”固定浮标座的太空豆向上移动子线长度差的高度,就可变换成“上钩法”。
  各种状态的每个钩饵的灵钝表现各有千秋,沉有沉的长处,悬有悬的好处,灵有灵的特色,钝有钝的优势,我们不能评判谁优谁劣,如“下钩法”的“一触一悬”双钩饵都灵敏,但因饵团较小极易遭受小杂鱼的袭击;“上钩法”的“一沉一触”状态的长子线钩饵最迟钝,但钓获大鱼滑鱼的功劳往往都归于它。我们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遵循规律,才能多钓鱼。钓鱼多,才是真正的“灵”。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