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台钓的浮漂调整手竿遛鱼要领 »

与王永贵对话:搓饵钓浮


问:我注意到你在15、16、17三届全国钓赛中夺冠用的都是最基本的搓饵底钓技术。凡是采用拉饵钓浮的比赛比如“钓王杯”赛你的成绩就不怎么稳定了。请问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一个钓手都有自己的拿手技术。比如河南钓手善钓小鱼,广东钓手专攻罗非,前者有吉彦军、徐清华等一批好手,后者中老将如李维新、黄适之,新手有吕家佑和姜耀坚等都是以搓饵为基础的。全国钓赛的钓对象鱼也是以鲫鱼为主, 我拿总分第一就包括钓小鱼在内。过去几年的“钓王杯”比赛,鱼越钓越小,技术上剑走偏锋拉开了它与大众钓鱼的距离。我参加“钓王杯”比赛的次数不多,成绩也不算太好,原因有两点:一是我没有时间,也没有可能天天在一个坑里练,更没有把拉饵钓浮作为主要项目去练,一手硬、一手软是普遍现象。二是各地鱼情差异太大,由此形成不同技术特点,在一个项目上出彩不代表钓鱼的全部成绩。做一个全能钓手是我的最大追求,但很难做到。所以从去年起,我就全国各地跑,认识不同鱼情,学习各地钓手的成功经验。
问:您能不能归纳一下自己的技术特点。答:我遇到许多记者,都这么问,这个题目不好回答。三四年前,我还没有拿全国冠军,有一篇《王永贵亦鬼亦勇》的文章被人从报纸上剪下来,贴在南宁熊掌渔具店的橱窗里,纸已经发黄了。确实, 那时候我很“鬼”,在无数次失败中留意别人怎么和饵,虚心请教,自己琢磨刚有了点道道,一则是不敢骄傲,二是个人感悟的东西不够成熟。所以对人谈饵只说状态,不说配方,别人以为我不说实话,到比赛看我钓得好,就说我鬼。其实, 就是赛前确定了钓饵,因鱼情变化会有许多调整,而且我的调整特别多。比如鱼吃这个饵比那个饵爽,我会坚持下去,如果不行,我还会换,而且我这么一换还真是起死回生,效果明显。于是在别人看来就是王永贵频繁换饵,藏有杀手锏。说我勇,这篇文章一点没有扩大。从东峻学钓,走上钓鱼不归路,我就没打算回头。当年和我一起钓鱼的朋友都知道,阿贵钓鱼没有输赢,钓好了嘻嘻哈哈,钓砸了不怨不恼。我欣赏“只顾过程,不问结果。”这句话, 所以钓赛中从不放弃,只要结束的枪声不响,我会把最后一竿看作第一竿。我来干什么? 钓鱼!有鱼钓就开心。这不是得了冠军说风凉话,是经历了太多的失败,最后平静了,把成败看淡了才悟出的道理。然而,勇有蛮巧之分,要瞄准目标,选择你的对手。比如,在广州我以李维新、黄适之为目标,他这一场拿1分,下一场我争取拿1分。如果每一场都落后,下一次比赛我还会选择他们。对高手不能有畏惧心理。
问:您有短手吗?答:有啊。比如去年在这两个池塘进行的“泛宇杯”比赛,吉彦军4场拿4分,南京的殷学波前半程也钓得很好,但两人的技术不同。“萝卜头”是搓饵钓浮,而且有明显的段位变化,小殷是拉饵,钓定层鱼,但场面上看不出来,其实是各唱各的调。“萝卜头”那一手,在我就是短手了。如果我参加那场比赛(注:王永贵未参加比赛),肯定和小殷一样,搓饵,能不能胜出就不敢说了。“萝卜头”是一位很有灵性的钓手。他这一招许多钓手也用过,可惜没有总结,没有深入研究。我注意过阎景泉的钓法,鱼的泳层乱了,拉饵下去就有信号,但中鱼率不高,于是拉出饵迅速用手指捻一下,钓饵裹紧了,体积小了,中鱼率就提高了。
学习悬坠钓都是从搓饵底钓开始,拉饵出现后许多人舍弃搓饵,有的学钓鱼就是拉,以至搓饵成了“末技”。“台钓”提升为悬坠钓法后,有人认为不就是换个说法吗,但研究过日本“段差钓法”的人明白,鲫鱼的就食方式随泳层变化和钓饵差异,有着不同的特征。作为基本技术的搓饵底钓,对任何鱼种都呈现着大致相同的鱼讯形式,已经被我们认识。所谓钓灵敏、钓迟钝,无非是在不同的鱼讯中寻求最容易把握的信号。然而到了拉饵钓浮,因两饵悬离水底,鱼就饵的速度、方位更加变化莫测,大幅下挫钓不上鱼,鱼漂顶得老高,上窜下跳,弄得人一头雾水。于是从鱼漂上找出路,在钓饵、线组上寻求新的突破,成了钓手研究的重要课题。我认为,拉饵体积蓬松、下降迟缓,在鱼漂牵引下两饵飘然而下会刺激小鱼加快袭饵速度,咬钩不能将饵完全衔住是中鱼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吉彦军改拉为搓,阎景泉拉后再搓,解决了我思考许久而踌躇不决的段差钓法与钓饵的关系问题,即追随鱼的泳层变化,从上往下一段一段钓下去的段差钓法必须注意钓棚与钓饵的关系,深也拉饵,浅也拉饵,求快而不问轻饵动荡造成的鱼讯变异成为困扰钓手难题。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