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钓的漂象研究用串钩钓鲫鱼的方法 »

趋氧性寻根


  氧之需求,万灵皆有。就水族而言,常见的例子是夏季属伏后连阴天气或肥水水域,鲤鲫缺氧浮头叫水,是其极端表现(严重情况俗称:“翻坑”或“泛塘”)!鱼儿已然是处于生命垂危状态,最后行使其苟延残喘权利!此时,若某“昏君”仍要强行以饵相邀,未免就有点儿一相情愿的味道啦!…开个玩笑!
  大家知道,凡生灵都不能离开氧气存活!人类及陆生动物身处大气之中,除病态及毒气污染情况外,一般不会感受缺氧滋味(登山者有此荣幸)。鱼类长在水下,是靠溶于水中的氧气来维持生命循环的,它们每次张嘴“吞水”过程中,腮耙部位微细血管吸收水溶氧来完成“呼吸”使命。然而水体中的氧气分布不象大气中一样基本均匀很少变化,而是随着自然界许多客观条件的改变而随时改变!因此,水族动物的趋氧行为就显得格外明显!鲤科鱼类对水体中溶氧含量都有其各自不同的要求。比如草鲂鲢鳙等中下层鱼种需氧量肯定高于底层鲤鲫(鲫鲤之间也存在溶氧需求差异)。无鳞的鲶鱼嘎鱼及泥鳅黄鳝等鱼种,在缺氧环境下,能上浮水面直接吞咽空气,然后再潜回去坚持很长时间。据说,它们具有类似陆生动物“肺”的辅助呼吸器官,可以帮助缓解缺氧,这也是该几种鱼上岸后能“久”不致死的原因。
  我等非专业鱼类学家,对各种鱼所需之正常、最低极限溶氧量不甚明了,也不可能每次出钓都来个现场测试。因此我觉得,明白一个囫囵道理,或凭感觉判断来指导实施行动也就够了。
  鱼类自身耗氧量与内、外部条件的关系:
  1、 鱼种不同,耗氧不同;
  2、 鱼体越大,耗氧越多;
  3、 水温越高,耗氧越大;
  4、 运动越多,耗氧越多!包括繁殖期运动、觅食运动、其它运动等;
  鲤鲫最适生长水温为20~22℃,(自然界条件当然不可能如此严格,经过长期的生存考验后,各地鲤鲫一定都有一个相对扩展的适温空间!)…
  冬季北方冰钓大家都知道,冰下水温约在0~4℃之间,以北京地区的冰钓经历来看,自然水域主要钓获是鲫鱼(东北地区钓冷水鱼类除外)。以前有专家说,水温低于8℃时鲤鱼不摄食!但实际上并不准确!在大密度养殖塘或多鲤鱼的自然深水水域冰钓经常能够拿获鲤鱼草鱼,这是大家都能验证的事实;而结冰前一段时间,水温低于8℃以后特别不好钓鱼也是事实!为什么呢?大家恐怕要考虑一下鱼类的逐渐适应过程和代谢程度!
  鱼属于变温动物,随外界水温而改变体温。水温突变,对鱼类来讲,要进行快速的生理机能调节,道理上应该说对摄食影响很大甚至绝对停食或导致死亡!但水温缓变,他们的耐受能力又很强,但也需要一个过程来调整代谢,…鱼类所摄入的能量完全用于生长繁殖和运动消耗,而不必用于保持体温!冬季水温远不适于鲤鲫等鱼生长!摄食量少,代谢极慢,运动也少或不运动!这就是冬季冰钓往往需要“人找鱼”的道理所在!
  鲤鲫等鱼最高耐受水温,各地情况具体不详,但北京地区若鱼所处水层温度高于28℃后再想让它们正常觅食恐怕就很难了!这也是“夏钓潭”“夏钓早”“夏钓两头儿”等谚语表明鱼类反向趋温行为的有力证明。
  添此数段文字,既是让众友对上篇中导致鱼类之趋温反应,了解、巩固一个量化的条件及范围概念,同时也是为中下篇做些铺垫!
  水溶氧的来源主要靠大气与水的交界面之间的直接融入;另有一部分产生于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影响水溶氧的因素归纳有:
  1、水面污浊度--越污浊越影响溶氧,尤其浮油,基本可隔绝溶氧;
  2、水质情况--水质清则溶氧好、水质浊则溶氧差、水瘦溶氧好、水肥溶氧差等。
  3、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影响--水草多则白天好夜晚差,浮游植物、藻类与水草类同;
  4、水生物--水中浮游生物耗氧量很大,一般肥水浮游生物即多,溶氧必差;
  5、水深--水表层溶氧量最多,随水深增加而递减;
  6、天气条件:
  ①风--风搅动水面,增大气水接触面积,同时加强水层间动态混掺,利于溶氧;另外,风可降低水表层温度,利于与底层温水形成上下对流等。

  ②雨--降雨往往可以改变大气压强,就是我们常说的:雨后气压升高,利于水溶氧;雨可降低表层水温,促成上下层对流,大大改善底层溶氧环境等,
  7、温度--气温越高,水温越高,则溶氧量越低!(而鱼类的自身耗氧量却随水温增加而增加!这是一对相当大的矛盾!)
  8、气压--地球大气压强不是恒定的,陆地气压大约在720~770mmHg之间变化。气压越高,水溶氧量越多!

  9、空气湿度--湿度越大,溶氧越差!
  10、养殖塘泼洒鱼药化肥等情况也会严重影响水质、溶氧,属于人为因素!还有空气污染等。另外,流水溶氧好,静水溶氧差!也算一条。
  谈到这里,咱们也就能大概寻一寻数伏后阴湿闷热天气条件下,鱼为什么会浮头直接吞咽空气的根源了!

  伏天湿闷:人感觉呼吸不畅憋的慌,是大气压低的表现。而:
  气压低--溶氧差!
  水温高--溶氧差!鱼耗氧大!
  湿度大--溶氧差!
  没有风--溶氧差!
  无阳光--水生植物光和作用减弱或停止!
  还有--底层腐败有机质在此天候条件下极易产生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等等恶劣情况,盘根错节!全都赶一块儿了!您说,鱼不浮头,更待何时啊?此时此刻,水溶氧已成为鱼类生存几要素中最前卫最要命的一条了!趋温、避险、吃食都已全然不顾也!
  淡水鱼类明显缺氧现象一般多发在夏季,我想这主要是由上述水溶氧相关条件中,“高温”“高湿”“低压”“肥水”这几大因素综合作用所促生的!鲤鲫因趋氧行为而影响垂钓的例子除此极端情况外,表面上好象所见不多,但实际上鲤鲫因趋氧而离底变层觅食甚至停食的状况却是绝对不少的!甚至每天每时都会“暗中”发生!水体上下层之间的溶氧度是不同的,越靠水面溶氧越多。若排除趋温反应,则鲤鲫变层,都与趋氧趋食相关!
  前些年,现在的北京朝阳公园叫水锥公园,大湖面肥水,美国黄金数年间一直时兴海竿飞钩钓鲢鳙(一般春秋钓底,夏钓浮)。记得那次是6月初,旁侧一位硬酸食飞浮钓老者,一日中竟连获三尾大鲤!按当时天候算来,即便湖底水层也已达鲤鲫最适温区,应该可以排除趋温上浮的可能性;那么该三位鲤鱼大人会不会是由下而上的趋食反应促其就范的呢?...北京钓友早些年做的陈年老酸食,外地朋友可能不多领教!说句笑话,打开缸盖能酸出二里地去!对着鼻子闻,没准儿就熏一跟头也保不齐!钓前一般揣干馒头、红塘等副料,临了还要塞点臭豆腐进去!那种酸臭味道,实在不好恭维,我想也不是鲤鱼天性所嗜之口味(这一点,随鱼类长期环境适应性而论,不敢绝对)。因此,今日想来,应该是鲤鱼先生趋氧上浮在前,吞食在后!也未可知?…
  上篇中,我写过一句话--自然界气候瞬息万变,鱼儿三趋行为环环相扣,穿插变换存在。这不是信口开河!
  如今手竿悬坠盛行,一年春夏秋三季,一日之间,早晨底钓挺好,其它时间段鲤鲫变层改吃浮食,除钩饵雾化干扰因素外,实战中,大家或半水,或提坠等等路数也经常能够体验!那么,鱼之三趋搀杂其中,究竟是谁主沉浮,各位慢慢想吧!…
  冬季溶氧应该最好;但冰下溶氧则差,主要靠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辅助造氧,(冰下无草不好钓之说,由来已久)结冰前期,薄不载人,鱼类从开放形溶氧环境突然间盖上个大锅盖子,缺氧难免!首期冰钓时,大气与冰眼水面突然接触,会在冰眼附近迅速形成一个个富氧区!忍饥挨冻慢倒气儿的鲫鱼们趋之若骛,极其好钓!也是鱼类趋氧反应的一证。(两周以后,相对差多了…)
  在上篇中,我提到冰钓时遇东南风鱼上浮底钓不佳,其中有趋温的成分;此篇即表,我们就应该明白不仅局限于此!北京地区的东南气流来自海洋,在冬季一般是暖气流。气温突然增高,水温也会随之变化!导致鱼体新陈代谢加强!在冰下的封闭环境里,最容易出现的其实应该是缺氧!所以,大家看事物一定不要单一,什么情况都要综合分析!正确排除!
  春秋两季水温大体适宜,溶氧丰富。鱼类基于繁殖、储备冬眠等需要,多会在此期间大量摄食!趋氧性先决条件达成得最好!趋温性反应则在早春、晚秋期轮为首位。
  夏季昼夜24小时之间,气温变化、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强弱等,是一般天气影响水体溶氧环境的先决因素!夏季夜钓中:12点前、4点钟后往往有两个相对摄食高峰段,除暗合了鱼儿们的作息时间表外,也许还捎带为咱指明了水世界中,溶氧量微妙变化的情报内涵?...这是我瞎猜的……

  “趋氧性”之中篇我就写这么多,大家可以根据当时季候条件思考判断出钓水域溶氧环境及鱼儿的可能趋食度,决定出钓行止和策略,不再多谈。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