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钓鱼活动和钓鱼种类介绍钓鱼之乐 »

钓鱼文化

    我没有在澳洲钓过鱼,但我的朋友们喜欢钓鱼,所以也就看过钓鱼。在悉尼海边垂钓,可不是一幅诗意盎然的静物写生。只见惊涛拍岸,白浪滔滔,钓鱼人伫立崖头,面向大海,险象横生。那是一种动人心魄的场景,是另一种钓鱼的情趣。
    我们知道,现代人钓鱼的目的并不在于真的钓到多少鱼,钓翁之意其实不在鱼。虽然钓鱼的初始动机,是原始人类获取食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生产行为。但慢慢地,这种方式已不再是获取鱼食的最好手段。人类张网捕鱼,或竭泽而渔。只有小部分渔民仍以钓鱼为业。钓鱼遂成为一种消遣,一种娱乐,一种兼体育与旅游的户外活动。与狩猎相比,钓鱼要优雅得多,安静得多,更具文化色彩。慢慢地,钓鱼也就成为一种特别的文化。
    中国的钓鱼文化,年代久远,其内涵也极其丰富复杂。在中国历史上,姜子牙在渭水钓鱼的故事,流传千古。姜太公是商末周初人,距今已近三千年了。这故事传递的是远古的社会政治及文化信息。姜子牙是政治家,他并非真的在钓鱼,而是在等待时机。“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说的也并非是钓鱼了。
    谈到钓鱼,就不能不提到唐代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短短的四句诗,传递的也是钓鱼以外的信息。凄美的自然景观,冷漠的人情世故,诗人孤寂的心态,艰难的处境,时代历史的沧桑,都在诗中流露出来。还有不少诗人都写过与钓鱼有关的诗,如陆游等。同样,他们在诗中表达的都是钓鱼以外的东西。又如严子陵垂钓的故事等,都是些与社会政治有关的典故,而实在与钓鱼关系不大。
    这就是中国的钓鱼文化。在中国人看来,钓鱼是修心养性的好方法,能培养特殊的政治智慧。如隐忍、耐性、克制、冷静、韬晦等。象“稳坐钓鱼台”那样的成语,几乎就是政治术语。
    钓鱼还被视为某种治病的良方。如高血压、心脏病等,都可望藉钓鱼收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垂钓者主要还是民间的闲人。多数为消遣,为兴趣,或者也是一种精神寄托。无论如何,在流水潺潺的溪边,在波光滟潋的湖畔,绿柳如丝,日暖风和,蝴蝶蜻蜓在旁边飞舞,持一枝鱼竿,困了打个瞌睡,应是满写意的事。鱼有没有上钩,倒是次要的了。
    来到澳洲才知道,西方的钓鱼文化与我们迥然有别。事实上,西方人的钓鱼文化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他们有各种各样的钓鱼组织,如钓鱼协会、钓鱼俱乐部等。这些组织遍布世界各地。他们并定期出版钓鱼的报纸刊物,并有数不清的有关钓鱼的专著。而鱼具的专卖店也隋处可见。走进这些商店,令人眼花缭乱。真难于想象钓鱼还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用具。有些用具价钱也很昂贵,以这笔钱,足可买到成吨的鱼了。但从感情上来说,我总是对那些带轱辘的、象机器那样复杂的钓鱼竿不以为然。还是一根弯弯的竹竿较有自然气息。设想若是姜太公或严子陵拿着这样一把洋气的钓竿,是多么煞风景的事。
    谈到西方人钓鱼,自然就想起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西方人钓起鱼来,就与他们玩体育活动那么来劲。他们或开船出海,在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垂钓,或在海岸边的悬崖峭壁上抛钩。这里诠释的是另一种文化,表达的是西方海洋民族追求刺激的个性,和勇于探索的冒险精神。这种钓鱼文化并非是那么诗情画意、温温火火。而是象海明威笔下的老渔翁那样,英勇无畏去搏风击浪。他们有时能钓起几米长的鲨鱼,或重达千斤的金枪鱼。这样每一条鱼的钓获都可能会是一场生死搏斗。在澳洲,每一年的报纸电视新闻,都有关于钓鱼者被海浪卷走的悲惨消息。他们没有钓起鱼,却葬身鱼腹,这实在令人扼腕。因此,西方人钓鱼也可以看成是一种悲壮的事业,一种视死如归的壮举。
    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我曾见到一个澳洲的老者,在小河汊中钓鱼。老人每天前来,风雨不改。但傍晚回去时总是两手空空。后来我才知道,老人每钓起一条鱼,重又把鱼放回水中。一天中,不知钓起多少条鱼,也不知放回多少次。原来,这条河水略有污染,鱼也就没人吃。老人是以此打发他的日子,排解无边的孤寂。看着他那空洞的眼神,木然的表情,蹒跚的脚步,我不敢问老人任何有关他的事情。我不敢去触动。这又是西方钓鱼文化的另一种解读。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